查看原文
其他

桂文亚:如何写出深入儿童心灵的作品|相约名家

桂文亚 读写师 2021-10-10

点击上方“读写狮”可以订阅哦

(桂文亚亲自谈如何写“游记写作”)


我15岁开始写作,20岁出版第一本散文作品《裁冰集》,后来进入联合报系工作。1983年调任民生报儿童版主编,也开始了儿童文学全新的学习。由于我是从成人文学转型到儿童文学,历经多年探索,我很肯定地说,儿童文学的写作难度,绝不低于成人文学,优秀的儿童文学,是雅俗共赏、老少咸宜的。


今天,我分两个部分来跟大家来聊一聊儿童文学这个话题。


第一部分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儿童文学写作经验。


第二部分讲一讲我近年来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——游记写作。


儿童读物从学前、低、中、高到中学,有分级分龄的区隔。无论选材、选题、语言,都各有讲究,这都不是成人文学所要考虑的问题。因此我认为在儿童文学创作上,写作人应该肩负使命感,为儿童文化教育提供更新更好的养分,以儿童代言人做自我期许,写出深入儿童心灵的作品,不止博得他们的笑声,还能留下感悟的眼泪,进而匡正自己的言行,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。

这数十年我一路为儿童创作散文,就像在写一部自传式的连续剧,如果一直这么写下去,应该就是一部完整的生命记录吧!

散文的本质就是一种本色的还原,是用作家的眼睛看世界,用作家的心灵感应生活。


写作者是文字艺术家,文字是色香味俱全的,也等同于厨艺师,煎、炒、墩、煮,样样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品味。可是万变不离其宗,它只能是散文,脱胎于生活,将本性还原于散文。

散文对少年儿童来说,比虚构的小说和童话更接近现实

换句话说,就是很接地气,无论写景、抒情、叙事、状物或论理,都有所依托,不止凭空想象,更不能虚情假意,因为它的本质就是“真实”的,而少年儿童表现真实的难度就在于如果想反映现实,并不适合“有话直说”的呈现,因为任何一篇好作品,必需达到文字、艺术和思想三方面的高度。


譬如,考试作弊、偷窃、打架、成绩低落、犯错记过等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,便当盒里只有一把咸菜、只能半掩半盖的囫囵感;脸上长满即将爆裂的青春痘,苦无藏身之处;身高体重不如人的自卑或在校园暗角被同学霸凌;爱恋某男生或女生结果遭到拒绝以及嘲笑的悲愤……这些积藏在心中的块垒,都能够成为写作议题,但如何通过巧妙自然的叙述,为八岁、十岁、十五岁的孩子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出口,不单是一个早已脱离青春期的成年人,重新反刍童年的一趟新旅程,也考验着他的写作能力。

对他人的处境和伤痛,如果有深刻的同情,才写得出打动人心的作品

我为儿童写作,是期待他们的感同身受——曾经受过的委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,而对他人所受到的伤害,要有同理心。作品中的这个“我”,来自于一个“共鸣”的概念,也就是“我的心情,就是你的心情,我的遭遇,也可能是你的遭遇”,借此得到慰藉和反省。因为失败和挫折将会伴随我们一生,然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培养出那种面向无偿人生的勇气和精神,这也是我对优秀儿童文学阅读的追求。


我写过一篇《大外套的秘密》,是一篇校园生活散文,表现的正是一个十五岁中学女生,在成长期间可能遭遇到的某种心理和生理困境的问题。生理,是外在的,心理,则是内在的,两者相互影响。比方身体的发育:男生变嗓子、长出胡须、对女生的言行举止产生好奇;女生这时期的体态也开始发生变化,开始对异性有微妙的感觉,这种生理、心理相互影响的结果,就产生了《大外套的秘密》这篇作品的动机。我写过很多这类型暗藏意味的儿童散文,譬如《班长下台》也是一篇“成长的告白”,被一定程度公认具有代表性。

要擅用隐喻和转化的方式,打动孩子们的心灵

意大利文学大师卡尔维诺曾经说过一段话:儿童文学的“轻”,是“举重若轻”的“轻”,是像鸟儿一样轻,而非像羽毛那样轻。


我写校园生活事件的时候,其实也有一部分文字存在着一种宣泄和抗议。没有虚构的必要,他们是真实有机的存在——尽管现代教育的方式更加开放自由,可是一些沿袭的价值判断,并没有产生根本的变化。


我记得很清楚,自从上了中学以后,由于学业成绩不如人,开始产生很深的自卑感——直到今天,我还不时重复做着一个噩梦,就是考试时无法作答(本来只有数理化,做梦的时候是考什么都一律答不出,结果偷看了学生的考卷!我居然忘记自己曾经是个老师了!)。而现实生活里,我确实是一个语文老师,学生时期,也真的做过弊,如果各位读过《老师同学都爱我》这篇作品的话,就会知道。我为什么作弊,其实除了出于自我保护之外,也对是权威、体制的一种反抗,这种逆反行为,自然也会在现实中失去自尊、产生自卑,甚至成为心灵上永恒的伤痕!


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村上春树,在接受访问时被记者问道:“你想为什么样的读者写小说呢?”他说,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为自己而写,因为所有创作行为或多或少都含有“自我修补”的意图和“自我疗愈”的意味,也是本能地在寻求一种“自我净化”的作用。我很认同这种说法。


中学时期,我的其他学科成绩中上水准,数理成绩却基本没及格过,可是我居然当起班长来了!1993年出版的《班长下台》就是以《班长下台》这篇作品作为书名出版的。



九十年代初,两岸儿童文学开始交流,《班长下台》这篇文章在上海《少年文艺》月刊刊出,让我感到意外的是,当年的郑马主编转寄了14位大陆小读者的信函到台湾,我非常惊讶地发现:他们其中还有好多位是班长!他们也都和我一样,喜爱文学,爱读课外读物,学科成绩却都不好,内心困惑又自卑。更有趣的是,他们还称我为“同学”,问我多大年纪,要和我做朋友!


给大家看看当年小读者写给我的一封信,非常可爱。

被小读者认可,实在是对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最大的鼓励和肯定。

 

散文写作更贴近语文学习和写作能力的引导

除了课业问题、感情问题,中小学里值得重视的议题还有很多,比如校园霸凌、吸毒、斗殴、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,都是许多作家笔下常见的题材,但似乎更多的作品出现在小说和童话中,散文在这方面则相对平实稳健些。


但我认为,散文写作更贴近语文学习和写作能力的引导。

游记写作:避开“三忌”,掌握“三要”

接下来,我要谈一个自己很感兴趣的话题:游记写作。


在我出版过的单行本里,《长着翅膀游英国》和《思想猫英国游学趣》这两本书,完整地记录了我在英国剑桥游学三个半月的生活,里面有许多不同于台湾的生活经验,这正是游学价值之所在。我对人类古老文明的发展非常有兴趣,因此旅行的目的地多半以古文明为首选。比如印度、埃及、印加玛雅古文明,还有以色列的耶路撒冷、柬埔寨的吴哥窟等等,当然还包括我们古老中国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。旅行,对我来说,是“体会不同的生活”“增长见闻”“开放心胸眼界”和“学习新知识”。

我之所以喜欢写游记,其实正是想将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和读者分享。近年来,随着爸妈外出旅游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,如果能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,对写作锻炼是非常有帮助的。借着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,我也想为大家提供一些自己写游记的心得。

游记,简单地说,就是出去“玩儿”之后留下的一份文字记录。到哪里玩儿?自然是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,去一个陌生的地方——不论远近。比如我从小住在新北市,附近景点碧潭、濛濛古都去玩过,可是,去过不算数,把感受写下来,才算完成“游记写作”这个概念。

游记散文属于散文类型,除了具备真情实感的特色,更需要“行动”,是一种亲历型的叙事文体。如何写好游记呢?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:

1.“三忌”


①忌从出发开始写,记流水账。没有重点、没有主题的游记,单调无趣,只能称为流水账。


②如果确实有必要,援引资料不超过20%,游记不是历史课本和地理课本的再版。


③忌“大杂烩”描写,要重视细节描绘,一篇生动的游记要有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。


2.“三要”


①出游前充分准备,包括对目的地做基本的了解,并准备充足相机、录音笔、笔记本等辅助资料。


②捕捉灵感,记录感觉,在旅途中很认真地玩,因为认真,才会有所发现。


③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全面启动


眼:“看”有看的方法,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事物,可以依照上、下、前、后、左、右,由全面到局部的方式。


耳:训练自己的耳朵听音辨位,文字中便有了呈现声音高低远近,粗细长短,尖锐柔和的立体感,学习使用“优雅生动”的词语。


鼻:不是被动地闻,而是主动学习东嗅嗅,西闻闻,可以让笔下的世界充满神奇气味!


舌:下雪的富士山和下着雪的颐和园,雪的滋味一样吗?也许正是这一小片雪,引爆了你原本上了锁的灵感盒子!


身与意:强调内在的精神与意识,都需要长期认真体会和思考。

小结

每个人的天分才情不同,“见山是山”是一种“看什么就是什么”的直接层次,“不见如见”则是一种意在言外的境界,只有抱着学无止境态度的人,随着时间积累,才有成熟的可能。


写作不需要公式,但要完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游记,准确的炼字炼句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。这个训练可以自己完成,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学来提醒。我不知道这些提法对老师们是不是有共鸣?今天我其实有点班门弄斧,空中读书会我就说到这里吧,非常荣幸,也非常谢谢各位!

文章来源|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


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

让我们拥抱你

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

编辑:寒冰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